创业2018——共享单车出局
进入2018的最后一个月份,所有人几乎都在有意无意地做些收尾工作,但资本市场烧了三年的共享单车,却面临着好似烂尾的一地狼籍:看得见的倒闭、收购、破产,看不见的跑路、“坟场”、欠款......
而就在去年5月份,共享单车还入选了所谓“新四大发明”,这当是共享单车在社会评价上的最高点了。不管曾引起多少关于城市交通利弊、民众道德考验的争论,它毕竟还以环保、健康、公利而饱受赞誉,曾以五彩斑斓的着色点缀着中国大小城市的街头巷尾。
风霜雨打仅三年,几乎所有的共享单车都开始褪色了,褪去光洁与鲜活,显出斑驳与底色。
原来,共享单车的底色,都“黄”了。
事情是这么变糟糕的,就在2017年5月,共享单车入选外国青年评出的“中国新四大发明”,同年6月份成立仅5个月的悟空单车倒闭,倒闭潮中紧接着是3Vbike、小鸣单车(第一家破产)、町町单车、酷骑单车......
后续,永安行收购哈罗(现改名“哈啰”,实际归于阿里系),被滴滴“复活”的小蓝,ofo质押千万单车求得阿里融资,直到今年四月份,摩拜被美团收购。共享单车独立发展的路基本上都已堵死,所谓的“共享单车”创业大潮,究竟以共享单车出局创业时代为终?
谁杀死了共享单车
说回到共享单车,过去两年分析很多,这门生意的基础,就是中国城市居民被唤醒的短途出行的需求。“最后一公里通行”的痛点客观存在,也就成为了共享单车应用的核心场景。“五毛一块”的较低消费门槛与日均多次的消费频率又让这个行业有了讲营收的依据。
共享单车从繁荣走向衰亡避不开两个问题:创业者对行业难度的低估,以及资本的高期待带来的扩张失控。
ofo戴威是自行车爱好者,摩拜胡玮炜有多次公共单车的糟糕体验,于是共性的需求就成了新的商机。然而共享单车需要为城市自行车找到新的存在价值,蔓延的禁摩令与电动车的失范都已给出城市交通规范的警示。
想做几千万乃至几亿人的出行生意,规模化带来的规范化、标准化难题就必须解决。
如果说,一辆车解决的是“一个人一公里一块钱"这样的需求满足与消费的实现;一个企业解决的就是“一批用户一个品牌一轮周期”的商业模式探索的实现;一个行业解决的就是“一城居民一种工具一个生态”的城市出行管理规范的实现。
16年之后,共享单车创业一度进入“颜色不够用”的盛况,但期间也出现了不少混乱:涉嫌非法集资的町町单车,关联P2P的酷骑单车,各家都难免的押金挪用问题......
在创业者乱象的另一面,则是挥舞着资本指挥棒的投资人意志。在ofo与摩拜的争锋中,曾因朱啸虎引用一组艾瑞数据“ofo数据行业第一”与马化腾进行了一场公开化的朋友圈争论。对于共享单车,朱啸虎的态度经历了“90天内结束战斗”到“一年后见分晓”再到“只有合并才能盈利”的巨大变化,直到今年初传闻的套现离场。
资本是期待新的独角兽出现,但从大佬站台再到唏嘘离场,朱先生只是资本意志的一个体现。共享单车这个创业项目,烧掉了多少个十亿美金,仍然没有验证其商业模式,投资回报趋于无望。
压死ofo的最后一块砖头
戴威还要“跪着活下去”,从带领ofo走出校园进入城市,他的“热血期待”似乎还在。但ofo挺过这个冬天很难,挺过去又如何?
压死ofo的最后一根稻草可能是押金挤兑,可能是供应商诉讼,但压死ofo的最后一块砖头,应当是摩拜“卖身”美团,成为王兴的出行版图中的拼角。
胡玮炜成为别人口中“套现成功”的人生赢家,再到退出摩拜股东,胡玮炜团队对摩拜的控制权基本已经失去。但相比ofo,摩拜仍然是在一个比较好的时机选择了最好的退路,27亿美元相比传闻朱啸虎从ofo套现的30亿美元仍然很有分量。
自美团收购摩拜单车起,中国共享单车的投资价值损耗几近殆尽,再也不会有这么高的收购交易了。
戴威身后,投资人离场,戴威身前,老对手“择木而栖”,ofo又如何“跪着活下去”?
共享单车讲了太多融资故事,出了太多商业事故,在资本迅速催熟、行业急剧扩张的背景下,行业性盈利事实上成为了一种不可能,烧钱换不来盈利,空留一堆烂摊子,政府、企业谁来善后?
也许是快速扩张的客观要求没有给到它自然成熟的机会,也许,共享单车本不适合进行独立的商业运作。某种程度上,如今的共享单车更适合作为一种“福利”存在,依托或腾讯或阿里等巨头,才能真正去挖掘它作为支付场景、流量入口,数据统合的价值,而骑行收费能摊薄运维成本就不错了。
现状是,这个行业以体量计,所谓的“巨头”中,摩拜依存腾讯系,哈啰有阿里背靠风头仍存,ofo的不屈服却不知如何收场。
而我们认识的,用支付宝扫码打开ofo,用微信扫码打开摩拜,或许是它真正的样子。
共享单车仍会存在,但作为独立商业模式,尚未被证伪,已被证死。
创业未半,中道加勉
共享单车说“让自行车回归城市”,但它究竟不是旧梦重回,而是深刻地与近些年互联网带来的移动支付、智能生活相连接,与创业时代的气质融合。三年来,共享单车引起的社会话题与商业话题几乎没有断过,创业维艰只有经历者最深刻,但创业带来的社会环境改变与每一个人共振。
这些年“第四消费时代”的概念在被各种共享创业项目一遍遍重提: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汽车等等,项目的实现性如何,身处其中的创业者冷暖自知。
想起2018年初,直播问答动辄百万的”撒币游戏“成为了新年第一个“风口”,或许也是凉的最快的一个“风口”。虽然直接原因是政策监管(视听资质的硬伤与价值导向存疑),但这本来就是一场似是而非的流量变现与知识变现(“江苏肉夹馍”了解一下)。
(增量时代结束,如何回答流量价值)
与共享单车一样,其他项目也要回答存在价值的拷问。创业不是“这个项目值多少个亿”,也不是“一定有人接盘”,而应是撬动更好未来的力量体现在哪里?
前几天新浪二十周年,诸多企业、媒体纷纷致敬,至新浪二十年,四大门户都已完成了“加冠礼”。中国互联网经历了社交、电商、智能手机等带来的巨变,如今颇有一种沧桑感。可以说,中国互联网已经由垦基时代走向种树时代,新一代开拓者需要的是更深入地拓展互联网的社会化应用。
新的互联网创业者,有着比之前辈更好的认知环境与资本环境,但仍需要慢一些,十年、二十年……再久一点,才能看到真正的变革力量。
后记:关于共享单车,关于创业,关于大环境的寒冬,删繁就简,尚有许多想法未能阐述。文中信息如有疏漏,敬请指正。
头图来自:Pixabay
情绪思考
理智写作
失败造梦